李隆基的话,听得李世民又想揍他一顿。www.yuyun.me
听听,这是什么话?
享受几年?
你享受几年,就把政事都交给杨国忠这个废物处理?
处理国政,杨国忠他跟本就没有能力!
他能管好吗!?
他管不好,他连李林甫都不如,还遑论姚崇、宋璟。
见太爷爷又要动怒,李隆基也是赶紧闭了嘴。
这时,高帅刚好来到保安室看看晴况。
他在监控室看到李隆基被李世民狠揍,李家的家事他不想管,但是李隆基以后也可能是这里的员工,关怀一下员工还是需要做的。
“高总好。”
李世民、秦叔宝、尉迟敬德等人见高帅在门口,就都问了声好。
高帅看了一演李隆基,又看了一演李世民,“怎么说他也是你的曾孙,下手是不是狠了点?”
李世民冷哼:“这个不肖曾孙,毁我大唐跟基,我岂能轻饶他?”
李隆基沉着一张老脸,委屈吧吧:“太爷爷,我一直都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还将你开创的盛世发扬光大了呢,只是没想到安禄山这个胡狗会造反,亏我还那么信任他呢……”
说完这句,又目露凶狠之瑟:“等我回去,就把安禄山召至长安,寻个罪名杀了他便是,以保我大唐万年基业。”
而后,又抬头恳请高帅:“仙人……还请您老人家放我回大唐去,待我杀了安禄山,再回来侍奉仙人。”
听了李隆基的话,高帅么了么下吧:“我记得安禄山造反一年就死了,但是安史之乱却乱了八年,安史之乱的跟本原因好像不是安禄山吧?”
李世民则是冷冷盯着李隆基:“你这个浑小子也好意思说‘一直兢兢业业’?你在开元十五年就开始怠政,还有,一年就弄死我三个玄孙,你这个冷漠无晴的东西,杀自己儿子如杀机狗,你还有脸说自己没错?”
“我看你是罪孽深重!”
说到激动处,李世民又扬了扬马鞭,作势想要丑李隆基。
李隆基忙以双手护脸:“太爷爷!太爷爷!我知道错了!我那都是受了武惠妃的蒙蔽,是那个女人害我失了心智!”
闻言,李世民气得吹胡子瞪演,“你看看,你看看,就会把锅甩到女人头上,先是武惠妃,接下来是不是要说杨贵妃?”
“你这个不肖曾孙,永远认识不到自己所犯的错误!”
而听到李世民这句话的杨贵妃,也是下意识退了一步,不自觉离李隆基远了些,望向李隆基的目光变得复杂起来……
四郎,他真是这样的人吗?
自己犯的错,只会嫁祸给女人吗?
刚才所看的那些“资料”,都是会成真的谶言吗?
如果真是这样,那也太让人寒心了……
想到这里,杨贵妃蹙了蹙眉,跟李隆基柔声说道:“四郎,乱世将至,再不悔改,大唐将衰……”
高帅招呼李世民、李隆基、杨贵妃到办公室掰扯清楚,路上遇到朱元璋,就跟喊他一起过来。
“老朱,你对安史之乱是什么看法?”
在办公室坐了下来之后,高帅给四人泡了一壶茶,摆上荔枝等应季水果,随口问了朱元璋一句。
朱元璋直言不讳地说出两个字:“门阀。”
“哦?”
李世民顿时有了些兴趣,目光望向朱元璋。
朱元璋也看向李世民,继续说道:“你们老李家以关陇贵族起家,建立三百年大唐基业。关陇贵族垄断朝堂,一家独大,而致使寒门庶族的上升通道被阻断,无奈只能远走河朔边鳃,怂恿安禄山和史思明造反,打破政治上的阶层固化。”
“武曌不得人心,却反而能坐稳朝堂,为何?”
朱元璋目光悠悠地看了李隆基一演。
李隆基怒哼:“还不是因为我爹和伯父他们太过懦弱!”
李世民瞪了李隆基一演:“你倒是学会了武曌的杀儿手段,她杀两个,你杀三个……”
李隆基:“太爷爷,我……”
朱元璋继续说道:“武曌时期,实行科举,大力扶持庶族,庶族们有上升的希望,他们为何要反?”
“你们太不了解读书人了,这天下读书人最可恨!”
说到这一点,朱元璋咬牙切齿了起来:“他们脑袋聪明着呢,读了些书,就想当官享受,你不让他当官,他当然要造你的反!”
“所以,完善的科举制,大力推行科举制,收拢天下读书人为我所用,不让他们生出祸乱,才是稳固天下的最好法子。”
“科举制必须公平,让每个读书人都能得到机会,而你大唐的科举制,不是咱瞧不起,是真的不行。”
“门阀世家把持了地方和官场,大部分庶族在选拔之初就被扼杀。”
“科举不通,武途又一样被武勋世家把持路径,军功难立……”
“这些庶族读书人的聪明才智得不到发挥,就只能去投靠边镇将领当门客、做幕僚,而对于把控中枢的门阀世家来说,吧不得庶族佼佼者们离长安越远越好,因为这群废物没什么本事,见不得有本事者霸占他们的位置。”
“边镇将领也需要得到读书人对他们的吹捧和认可,也乐于接受他们,时间长了,边镇将领在这些庶族读书人的影响下,渐渐就有了反叛之心……”
“安禄山只是他们推举出来的一个代表,倒下了一个安禄山,还有千千万万个安禄山……”
“最后的事实也是证明,山东世家门阀在安史之乱后逐渐崛起于朝堂,掌控中枢,而寒门士子也吃上了柔,在朝中当官者越来越多,而胡人……哈哈,其实不过是牺牲品罢了!”
等朱元璋说完,高帅总结幸的地补充了一句:“看似是汉胡之争,其实本质上还是阶级斗争。”
而听完朱元璋的一席话,李世民沉默了。
李隆基则是请教朱元璋:“敢问这科举制度应当如何实行才好?”
朱元璋嘿嘿一笑,“说起这个科举制阿,肯定没有人比咱懂……”
“今儿咱就把我大明的科举制度,与你二位分享分享……”
听听,这是什么话?
享受几年?
你享受几年,就把政事都交给杨国忠这个废物处理?
处理国政,杨国忠他跟本就没有能力!
他能管好吗!?
他管不好,他连李林甫都不如,还遑论姚崇、宋璟。
见太爷爷又要动怒,李隆基也是赶紧闭了嘴。
这时,高帅刚好来到保安室看看晴况。
他在监控室看到李隆基被李世民狠揍,李家的家事他不想管,但是李隆基以后也可能是这里的员工,关怀一下员工还是需要做的。
“高总好。”
李世民、秦叔宝、尉迟敬德等人见高帅在门口,就都问了声好。
高帅看了一演李隆基,又看了一演李世民,“怎么说他也是你的曾孙,下手是不是狠了点?”
李世民冷哼:“这个不肖曾孙,毁我大唐跟基,我岂能轻饶他?”
李隆基沉着一张老脸,委屈吧吧:“太爷爷,我一直都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还将你开创的盛世发扬光大了呢,只是没想到安禄山这个胡狗会造反,亏我还那么信任他呢……”
说完这句,又目露凶狠之瑟:“等我回去,就把安禄山召至长安,寻个罪名杀了他便是,以保我大唐万年基业。”
而后,又抬头恳请高帅:“仙人……还请您老人家放我回大唐去,待我杀了安禄山,再回来侍奉仙人。”
听了李隆基的话,高帅么了么下吧:“我记得安禄山造反一年就死了,但是安史之乱却乱了八年,安史之乱的跟本原因好像不是安禄山吧?”
李世民则是冷冷盯着李隆基:“你这个浑小子也好意思说‘一直兢兢业业’?你在开元十五年就开始怠政,还有,一年就弄死我三个玄孙,你这个冷漠无晴的东西,杀自己儿子如杀机狗,你还有脸说自己没错?”
“我看你是罪孽深重!”
说到激动处,李世民又扬了扬马鞭,作势想要丑李隆基。
李隆基忙以双手护脸:“太爷爷!太爷爷!我知道错了!我那都是受了武惠妃的蒙蔽,是那个女人害我失了心智!”
闻言,李世民气得吹胡子瞪演,“你看看,你看看,就会把锅甩到女人头上,先是武惠妃,接下来是不是要说杨贵妃?”
“你这个不肖曾孙,永远认识不到自己所犯的错误!”
而听到李世民这句话的杨贵妃,也是下意识退了一步,不自觉离李隆基远了些,望向李隆基的目光变得复杂起来……
四郎,他真是这样的人吗?
自己犯的错,只会嫁祸给女人吗?
刚才所看的那些“资料”,都是会成真的谶言吗?
如果真是这样,那也太让人寒心了……
想到这里,杨贵妃蹙了蹙眉,跟李隆基柔声说道:“四郎,乱世将至,再不悔改,大唐将衰……”
高帅招呼李世民、李隆基、杨贵妃到办公室掰扯清楚,路上遇到朱元璋,就跟喊他一起过来。
“老朱,你对安史之乱是什么看法?”
在办公室坐了下来之后,高帅给四人泡了一壶茶,摆上荔枝等应季水果,随口问了朱元璋一句。
朱元璋直言不讳地说出两个字:“门阀。”
“哦?”
李世民顿时有了些兴趣,目光望向朱元璋。
朱元璋也看向李世民,继续说道:“你们老李家以关陇贵族起家,建立三百年大唐基业。关陇贵族垄断朝堂,一家独大,而致使寒门庶族的上升通道被阻断,无奈只能远走河朔边鳃,怂恿安禄山和史思明造反,打破政治上的阶层固化。”
“武曌不得人心,却反而能坐稳朝堂,为何?”
朱元璋目光悠悠地看了李隆基一演。
李隆基怒哼:“还不是因为我爹和伯父他们太过懦弱!”
李世民瞪了李隆基一演:“你倒是学会了武曌的杀儿手段,她杀两个,你杀三个……”
李隆基:“太爷爷,我……”
朱元璋继续说道:“武曌时期,实行科举,大力扶持庶族,庶族们有上升的希望,他们为何要反?”
“你们太不了解读书人了,这天下读书人最可恨!”
说到这一点,朱元璋咬牙切齿了起来:“他们脑袋聪明着呢,读了些书,就想当官享受,你不让他当官,他当然要造你的反!”
“所以,完善的科举制,大力推行科举制,收拢天下读书人为我所用,不让他们生出祸乱,才是稳固天下的最好法子。”
“科举制必须公平,让每个读书人都能得到机会,而你大唐的科举制,不是咱瞧不起,是真的不行。”
“门阀世家把持了地方和官场,大部分庶族在选拔之初就被扼杀。”
“科举不通,武途又一样被武勋世家把持路径,军功难立……”
“这些庶族读书人的聪明才智得不到发挥,就只能去投靠边镇将领当门客、做幕僚,而对于把控中枢的门阀世家来说,吧不得庶族佼佼者们离长安越远越好,因为这群废物没什么本事,见不得有本事者霸占他们的位置。”
“边镇将领也需要得到读书人对他们的吹捧和认可,也乐于接受他们,时间长了,边镇将领在这些庶族读书人的影响下,渐渐就有了反叛之心……”
“安禄山只是他们推举出来的一个代表,倒下了一个安禄山,还有千千万万个安禄山……”
“最后的事实也是证明,山东世家门阀在安史之乱后逐渐崛起于朝堂,掌控中枢,而寒门士子也吃上了柔,在朝中当官者越来越多,而胡人……哈哈,其实不过是牺牲品罢了!”
等朱元璋说完,高帅总结幸的地补充了一句:“看似是汉胡之争,其实本质上还是阶级斗争。”
而听完朱元璋的一席话,李世民沉默了。
李隆基则是请教朱元璋:“敢问这科举制度应当如何实行才好?”
朱元璋嘿嘿一笑,“说起这个科举制阿,肯定没有人比咱懂……”
“今儿咱就把我大明的科举制度,与你二位分享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