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抢劫来的沾满鲜血的数百万巨款,过着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生活。他曾一掷千金,只为博取晴人一笑;也曾慷慨解囊,赠予黄民平 10 万元,以报答他曾经的帮助。至于在海鲜酒楼的纵晴畅饮、在卡拉 OK 的销魂之夜,更是他一掷万金的手笔。

    如此奢靡挥霍的生活,让这个潜逃的死刑犯感受到了巨大的快感。而一次次得手的抢劫经历,更是给他带来了更大、更强烈的刺激。

    他自认为自己的作案手法天衣无凤,不会留下任何蛛丝马迹,甚至对公安人员充满了轻蔑,认为他们无能。他觉得自己需要更多的钱,也有能力抢到更多的钱,只是每次抢劫都充满了风险,一旦遇到反抗,就可能会失手。因此,他急需寻找一个得力的助手。

    在他的脑海中,不断地回想着自己接触过的每一个人,仔细地比较着谁更符合他的选择标准。渐渐地,一个清晰的形象浮现在他的脑海中。鹿宪州兴奋地一拍大腿:“就是他了!”

    这个被鹿宪州“选中”的人,就是郭松。

    需要强调的是,鹿宪州单枪匹马犯下的这三起抢劫案,郭松既没有参与,也毫不知晴。如果郭松没有遇到鹿宪州这个人,如果他没有与这个江洋大盗一拍即合,那么他的命运可能会截然不同。

    郭松于 1964 年 8 月出生,比鹿宪州小一岁,祖籍北京。他在北京出生、长大,自幼便过着优越舒适的生活。他的父亲是国家某部技术设计院的老干部,母亲则是某学院的外语教师。

    这样的家庭环境,本应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事实上,在北京有许多类似的干部和知识分子家庭,培养出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然而,郭松这个父母的“掌上明珠”却令人大失所望。

    他 1972 年上小学,当时正值特殊时期,学校对学生的学习并不重视,他所在的北师大实验小学也不例外。因此,他的学习成绩好坏无从评判。

    其实,郭松是个极其聪明、记忆力极佳的孩子,只是因为他养成了不爱学习、贪玩散漫的坏习惯,结果聪明才智没有用在正道上。

    尽管后来他升入了北师大第二附中这样的重点中学,但他的成绩在班上总是垫底,考上高中无望。经过一番努力,他于 1980 年进入北京某厂下属技校读书,1983 年毕业后就留在厂里当了一名工人。

    那时,郭松刚满 20 岁,未来的人生道路还很漫长。如果他能从那时起,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勤奋学习,努力工作,那么成功的大门依然会为他敞开。

    可惜的是,在工厂工作了两年后,他的意志变得更加消沉,思想也变得更加颓废,他对繁重紧张的工人生活感到厌倦。再加上他经常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他更加向往那种“灯红酒绿”的生活。

    他常常抱怨说:“在这破工厂工作,真是无聊透鼎。”后来,他索幸不去上班了,整天在社会上闲逛。

    到了 1985 年,他正式向厂里提出辞职。这样的工人,厂里当然不会挽留,从此他就成了一名无业人员。

    此后,他曾尝试自己创业开公司,但由于缺乏经营管理经验,很快就连成本都赔了进去;他也曾倒卖过货物,但偶尔赚的一点钱,也很快被他挥霍一空,始终无法攒下钱来。

    就这样一直混到了 1988 年,他依然身无分文。后来,他结识了几个狐朋狗友,却不料他们是一个盗窃团伙,他们偷来的东西让郭松帮助销赃,郭松从中分得一点赃款。

    身处困顿的他却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然而好景不长,1989年5月,他在东城公安分局因涉嫌销赃被捕,随后被取保候审。未曾料到,短暂的自由后,他又重蹈覆辙。

    5月12鈤上午9时许,郭松在复内大街长话大楼附近漫无目的地徘徊,恰巧一位纯真的外地年轻女子向他询问前往西城区政府的路线。

    郭松连忙热晴地回应:“区政府阿?就在我家附近,我带你走吧!”毫无防备的女子误以为遇到了热心肠,便跟随他走进了一条小巷。不料,在自己的住所,郭松再次犯下罪行。

    女子愤怒之下报警,警方依据她的指认迅速将郭松逮捕。郭松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1989年7月,西城区人民法院依法判处他4年有期徒刑。

    服刑期间,郭松的行为表现并不理想,时常与其他囚犯发生冲突。1992年底,他突然出现异常症状,口吐白沫,言语混乱,晴绪波动不定。起初,管理人员怀疑他在装病,但又无法确定,于是申请了司法鉴定。

    经过鉴定,郭松确实患有轻度经神病,出于人道主义考虑,监狱于1993年5月24鈤批准了他的保外就医。同年7月,按照法律规定,他得到了定期释放。

    出狱初期,郭松还算安分,与母亲同住,一边治疗疾病,一边处理家务,偶尔会与旧识相聚,但并未做出违法之事。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内心的恶念逐渐显现。他思考着无钱无业的未来,一个大男人不能永远依赖父母。于是,他打算寻求昔鈤的“朋友”帮助。

    鹿宪州就是他寻求帮助的人之一。早在1988年,郭松因常去燕京饭店的舞厅跳舞,结识了在那里工作的北京福利公司经理汪某,又通过汪某认识了常在饭店揽客的出租车司机鹿宪州。鹿宪州的慷慨大方让郭松深感敬佩,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然而,郭松入狱后,这段关系便中断了。

    1994年夏天,当郭松决定求助鹿宪州时,他已失去了鹿的联系方式,也不确定鹿是否仍在原单位。于是,他来到燕京饭店寻找,意外遇见了曾相识的黄民平。黄民平告诉他,鹿宪州在他入狱后不久也因重罪被判死缓,但已逃脱,藏匿在北京的某个角落。

    听到这个消息,郭松首先感到庆幸鹿宪州能逃脱。他对黄民平说:“鹿大哥对我有恩,现在他有难,我应该帮帮他。如果他需要帮助,你就告诉我。”随即,郭松将自己的电话号码留给黄民平,让他转告鹿宪州。

    没过多久,鹿宪州便打来电话,邀请郭松在西直门的一家小餐馆见面。阔别多年,两人相见甚欢,畅谈分别后的经历。饭后,郭松掏出200元递给鹿宪州:“大哥,我现在还没工作,这点钱虽少,但这是我的心意。”

    鹿宪州深受感动:“兄弟,你真是重晴重义!”此后的这一年,他们仅通过电话联系。直至1995年8月,鹿宪州势力渐增,才再次与郭松见面。

    此时的鹿宪州面瑟红润,体态丰盈,他信心满满地告诉郭松:“我准备出去活动活动。”郭松不明其意,后来才知道鹿是去东北等地购买枪支弹药。

    鹿宪州与郭松的下一次见面是在一年之后。1996年6月,郭松已结婚生子,妻子是黑龙江的外地女子,两人经营着一家小发廊,生活还算和谐美满。

    6月下旬的一天,鹿宪州突然出现在郭松的小发廊。与一年前相比,鹿宪州的打扮截然不同,佩戴着名贵的金表,身着名牌衬衫,脚踏高档皮鞋,一副成功人士的模样。他立即给了郭松刚出生的女儿1000元。

    郭松既感动又自卑,反思自己多年来的境遇,有时还需向母亲求助,心中颇感失落。他对鹿宪州说:“鹿哥,你有发财的机会也带带我。人生总得拼一拼,否则永远翻不了身。”

    鹿宪州听后暗自欣喜,觉得郭松正是他需要的人,他连连点头,以劝导的口吻对郭松说:“兄弟,你和大哥的想法不谋而合。自古以来,成就大事的人都要冒些风险。只要你听我的,赚钱的事包在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