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
[22]《铁围山丛谈》卷4。
[23](宋)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卷11,崇宁元年。
[24]《宋人轶事汇编》卷13《蔡京》。
[25]《宋史》卷468《童贯传》。
[26]《宋史》卷15《爱莫助之图》。
[27]《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11,崇宁元年。
[28]《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131《蔡京事迹》。
[29]《宋人轶事汇编》卷11《司马光》。
[30]《宋人轶事汇编》卷12《二苏》。
[31]《宋史》卷356《强渊明传》。
[32]《清波别志》卷下,知不足斋丛书版。
[33]《宋史纪事本末》卷50《道教之崇》。
[34]《续资治通鉴》卷93,徽宗重和元年。
[35]《夷坚志补》卷23《奎宿奏事》。
[36]《清波杂志》卷2。
[37]《宋帝列传》之《宋徽宗》第78页,《宋史》卷173《食货上一》。
[38]《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131《蔡京事迹》。
第四章
[1]《宋史》卷468《童贯传》。
[2]《宋史》卷468《童贯传》。
[3]《挥塵录》“后录余话”卷之一,《陈禾节义敢言》。
[4]《宋史》卷468《童贯传》。
[5]《宋史》卷468《童贯传》。
[6]《治乱警鉴》第三卷,第334页。
[7]《宋史》卷468《童贯传》。
[8]《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131《蔡京事迹》。
[9]《宣和遗事》前集。转引自《宋帝列传》“宋徽宗”,第166—167页。
[10]《宋史》卷472《蔡京传蔡攸传》。
[11]《宋史》卷472《蔡京传蔡攸传》。
[12]柏杨:《中国人史纲》第二十五章,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11月版。
[13]《宋史》卷371《宇文虚中传》。
[14]《宋史》卷371《宇文虚中传》。
[15]《宋史纪事本末》卷53《复燕云》。
[16]《宋史纪事本末》卷53《复燕云》。
[17]《清波别志》卷下。
[18]《清波别志》卷下。
[19]《三朝北盟会编》卷1。
[20]《辽史》《耶律乙辛传》。
[21]柏杨:《中国人史纲》第二十五章,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11月版。
[22]《宣和遗事》前集。
[23]《宋史》卷470《王黼传》,《东都事略》卷106《王黼传》,《宋人轶事汇编》卷14《王黼》。
[24]《宋史纪事本末》卷53《复燕云》。
[25]陈乐素:《宋徽宗谋复燕云之失败》,见《求是集》第一集第56页。
[26]见《宋帝列传》“宋徽宗”第181页。
[27]《宋人轶事汇编》卷13《蔡京》。
第五章
[1]曹勋:《松隐文集》卷29《圣瑞图赞并序》,嘉业堂丛书本。
[2]《宋史》卷194《兵志》,第4827—4828页。
[3]叶隆礼:《契丹国志》卷11《天祚皇帝中》。转引自《宋帝列传》之《宋徽宗 宋钦宗》第182页。
[4]《三朝北盟会编》卷下,政宣上帙7。
[5]《宋史纪事本末》卷53《复燕云》。
[6]《宋史》卷22《徽宗本纪四》。
[7]柏杨:《中国人史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11月版,第628页。
[8]《三朝北盟会编》卷11,政宣上帙11。见《宋帝列传》之《宋徽宗 宋钦宗》第184—185页。
[9]《三朝北盟会编》卷11,政宣上帙11。见《宋帝列传》之《宋徽宗 宋钦宗》第187—188页。
[10]《三朝北盟会编》卷11,政宣上帙11。见《宋帝列传》之《宋徽宗 宋钦宗》第188页。
[11]《大金国志》卷2《太祖武元皇帝下》。
[12]《大金国志》《太祖武元皇帝上》。
[13]柏杨:《中国人史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11月版,第630页。《宋史》《赵良嗣传》。
[14]柏杨:《中国人史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11月版,第630页。《宋史》《赵良嗣传》。
[15]《三朝北盟会编》卷18,政宣上帙18。
[16]《宋帝列传》之《宋徽宗 宋钦宗》第196—197页。
[17]《宋帝列传》之《宋徽宗 宋钦宗》第198页。
[18]《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144《金寇》。
[19]《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144《金寇》。
[20]《宋史纪事本末》卷56《金人入寇》。
[21]《宋史纪事本末》卷56《金人入寇》。
[22]《宋史》卷468《童贯传》。
[23]《宋史》卷23《钦宗本纪》。
[24]《三朝北盟会编》卷30,第220页。
[25]《三朝北盟会编》书卷36,第267页。
[26]柏杨:《中国人史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11月版,第632页。
[27]《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145,第4405页。
[28]《靖康要录》卷13。
[29]《东都事略》卷121《童贯传》。
[30]《靖康要略》卷3。
[31]《挥塵后录》卷7《高俅本东坡小吏》。
[32]《东都事略》卷121《童贯传》。
[33]柏杨:《中国人史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11月版,第631页。
[34]《三朝北盟会编》卷67,靖康元年11月。《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144《金寇》。《宋史纪事本末》卷56《金人入寇》。
[35]《三朝北盟会编》卷67,靖康元年11月。《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144《金寇》。《宋史纪事本末》卷56《金人入寇》。
[36]《三朝北盟会编》卷125至128,第913—932页。《宋史》《韩世忠传》。
[37]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30建炎三年。
[38]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30,参看此后之若干章节。
[39]《宋史》卷475《杜充传》。
[40]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38绍兴十年。
[41]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
[22]《铁围山丛谈》卷4。
[23](宋)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卷11,崇宁元年。
[24]《宋人轶事汇编》卷13《蔡京》。
[25]《宋史》卷468《童贯传》。
[26]《宋史》卷15《爱莫助之图》。
[27]《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11,崇宁元年。
[28]《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131《蔡京事迹》。
[29]《宋人轶事汇编》卷11《司马光》。
[30]《宋人轶事汇编》卷12《二苏》。
[31]《宋史》卷356《强渊明传》。
[32]《清波别志》卷下,知不足斋丛书版。
[33]《宋史纪事本末》卷50《道教之崇》。
[34]《续资治通鉴》卷93,徽宗重和元年。
[35]《夷坚志补》卷23《奎宿奏事》。
[36]《清波杂志》卷2。
[37]《宋帝列传》之《宋徽宗》第78页,《宋史》卷173《食货上一》。
[38]《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131《蔡京事迹》。
第四章
[1]《宋史》卷468《童贯传》。
[2]《宋史》卷468《童贯传》。
[3]《挥塵录》“后录余话”卷之一,《陈禾节义敢言》。
[4]《宋史》卷468《童贯传》。
[5]《宋史》卷468《童贯传》。
[6]《治乱警鉴》第三卷,第334页。
[7]《宋史》卷468《童贯传》。
[8]《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131《蔡京事迹》。
[9]《宣和遗事》前集。转引自《宋帝列传》“宋徽宗”,第166—167页。
[10]《宋史》卷472《蔡京传蔡攸传》。
[11]《宋史》卷472《蔡京传蔡攸传》。
[12]柏杨:《中国人史纲》第二十五章,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11月版。
[13]《宋史》卷371《宇文虚中传》。
[14]《宋史》卷371《宇文虚中传》。
[15]《宋史纪事本末》卷53《复燕云》。
[16]《宋史纪事本末》卷53《复燕云》。
[17]《清波别志》卷下。
[18]《清波别志》卷下。
[19]《三朝北盟会编》卷1。
[20]《辽史》《耶律乙辛传》。
[21]柏杨:《中国人史纲》第二十五章,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11月版。
[22]《宣和遗事》前集。
[23]《宋史》卷470《王黼传》,《东都事略》卷106《王黼传》,《宋人轶事汇编》卷14《王黼》。
[24]《宋史纪事本末》卷53《复燕云》。
[25]陈乐素:《宋徽宗谋复燕云之失败》,见《求是集》第一集第56页。
[26]见《宋帝列传》“宋徽宗”第181页。
[27]《宋人轶事汇编》卷13《蔡京》。
第五章
[1]曹勋:《松隐文集》卷29《圣瑞图赞并序》,嘉业堂丛书本。
[2]《宋史》卷194《兵志》,第4827—4828页。
[3]叶隆礼:《契丹国志》卷11《天祚皇帝中》。转引自《宋帝列传》之《宋徽宗 宋钦宗》第182页。
[4]《三朝北盟会编》卷下,政宣上帙7。
[5]《宋史纪事本末》卷53《复燕云》。
[6]《宋史》卷22《徽宗本纪四》。
[7]柏杨:《中国人史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11月版,第628页。
[8]《三朝北盟会编》卷11,政宣上帙11。见《宋帝列传》之《宋徽宗 宋钦宗》第184—185页。
[9]《三朝北盟会编》卷11,政宣上帙11。见《宋帝列传》之《宋徽宗 宋钦宗》第187—188页。
[10]《三朝北盟会编》卷11,政宣上帙11。见《宋帝列传》之《宋徽宗 宋钦宗》第188页。
[11]《大金国志》卷2《太祖武元皇帝下》。
[12]《大金国志》《太祖武元皇帝上》。
[13]柏杨:《中国人史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11月版,第630页。《宋史》《赵良嗣传》。
[14]柏杨:《中国人史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11月版,第630页。《宋史》《赵良嗣传》。
[15]《三朝北盟会编》卷18,政宣上帙18。
[16]《宋帝列传》之《宋徽宗 宋钦宗》第196—197页。
[17]《宋帝列传》之《宋徽宗 宋钦宗》第198页。
[18]《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144《金寇》。
[19]《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144《金寇》。
[20]《宋史纪事本末》卷56《金人入寇》。
[21]《宋史纪事本末》卷56《金人入寇》。
[22]《宋史》卷468《童贯传》。
[23]《宋史》卷23《钦宗本纪》。
[24]《三朝北盟会编》卷30,第220页。
[25]《三朝北盟会编》书卷36,第267页。
[26]柏杨:《中国人史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11月版,第632页。
[27]《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145,第4405页。
[28]《靖康要录》卷13。
[29]《东都事略》卷121《童贯传》。
[30]《靖康要略》卷3。
[31]《挥塵后录》卷7《高俅本东坡小吏》。
[32]《东都事略》卷121《童贯传》。
[33]柏杨:《中国人史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11月版,第631页。
[34]《三朝北盟会编》卷67,靖康元年11月。《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144《金寇》。《宋史纪事本末》卷56《金人入寇》。
[35]《三朝北盟会编》卷67,靖康元年11月。《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144《金寇》。《宋史纪事本末》卷56《金人入寇》。
[36]《三朝北盟会编》卷125至128,第913—932页。《宋史》《韩世忠传》。
[37]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30建炎三年。
[38]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30,参看此后之若干章节。
[39]《宋史》卷475《杜充传》。
[40]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38绍兴十年。
[41]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