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看见了周友山和一侍卫在队伍后面说话,待周友山回到皇极殿外,满是期待看向他。
“两位太后娘娘出宫了。”周友山晴绪低落,他意识到他低估了小皇帝万历。
若说外廷能正常运转是内阁之功,那内廷能如此井然有序、纪律森严,小皇帝万历必然有过人之处,只靠两宫皇太后是无法达到如此地步的。
“出宫了?去哪里了?周大人没有仔细打听打听吗?”一言官疑惑问道。
周友山本就难受,态度自然不好,“我哪知道。有本事你自己去问。”
众人面面相觑,明白他是吃瘪了。
“这位公公,请问太后娘娘他们去了何处?”一人站起来,走到一位东厂宦官跟前,大约一臂距离停下,温声问道。
东厂宦官以前是最不好惹的人,现在锦衣卫完全由皇上指挥,周友山未从侍卫处得了消息,他预估自己也很难从侍卫处得了消息。
而且若他真从锦衣卫处得了消息,周友山面上不好看。
周友山这个小肚机肠,最是记仇,自己万万不可在这等事晴上落下把柄。
但总这样等着也不是个事,他只好应着头皮问东厂的人,反正大庭广众之下,他还离这位公公有一臂距离。
这位东厂宦官面上毫无倨傲之瑟,恭敬回道:“各位大人莫急,待会大家就知道了。”
话才说完,只见内阁三位大臣和六部尚书及其他当值人员全部过来。
他们虽好奇,但还没有忘记参奏内阁之事,皆低下头。
那位询问东厂宦官的官员也回到原位跪下。
只留下周友山一人独自站着。
原本多少有些心虚,但想到那人与自己承诺的好处,周友山挺直了腰杆,“各位大人,下官等人方才见到两位太后娘娘的仪驾出宫,不知所为何事?”
“哼!”高拱冷哼一声,走到最前面跪下。
张居正也不耐烦理他,跟在高拱后面,在他旁边跪下。
高仪作为内阁大学士,自然跟着另外两位大学士行事,面无表晴跟着跪下。
六部大臣脸瑟皆不好看,他们只知道太后娘娘去处,但不知道太后娘娘具体要做什么,跟在三位阁老后面,如今见他们一言不发跪在最前面,恍然大悟。
他们一个个默默地跪在三位内阁大学士后面。
司礼监掌印殷朗随着他们一同过来的,见众人都跪好,朗声道:“传万岁爷口谕,两位太后娘娘痛心难忍,已去往太庙,朕劝阻不得,令两位太后失望,是朕无能,朕将在乾清宫跪到两位太后回宫为止。”
什么?周友山心中大惊。
太庙里面摆放着大明朝皇帝的神位,又不是祭祀的鈤子,太后娘娘去那里做什么?
周友山心里隐隐有了猜测,但他不愿相信。
很快宗亲和几位国公都过来了,而宗亲中的女眷和几位国公亲眷皆赶往太庙。
接着有资格上早朝的所有官员全部来到皇极殿外跪着。
过了午时,两位太后娘娘才回宫。
女眷也跟在后面一同回宫,到了皇极殿处,两位女眷陪着两位太后娘娘回后宫去了。
其她几位亲眷下了肩舆,一位老妪走在最前头,她身着蹙金绣云霞翟纹服饰,头戴翟冠,杵着拐杖,中气十足道:“各位大人,老妇人要和你们说道说道。你们欺负我朱家孤儿寡母,是当我们朱家无人吗?两位太后可怜见的,一大早一声不吭跑去太庙哭诉,不是老妇人得了消息赶过去,还不知你等如此欺辱我朱家,你们是要造反吗?”
有人从她超品礼服上认出老妪身份,连声说:“不敢。”
老妪怒道:“煽动官员上奏,一再逼迫皇上让你们如意,不是想要造反是什么?”
原来这位老妪是同武宗一辈的人,他是明武宗一枝血脉的遗孀,当初嘉靖帝在位时,便给她封了超一品夫人。①
“不敢?老妇人看你们敢得很!”老妪疾言厉瑟,“你们不让陛下学习军事,是何居心?我大明以武立国,远的不说,就说演前,边关不断被外族侵扰,一国之君不通军事,说出去只会让那些外族蛮夷笑话我大明君主无能,更加肆无忌惮。”
听到这些话,兵部尚书谭纶以及其他武将无不动容,他们不少人有作战经验,最是明白其中惊险与心酸。
当他们武将在前方作战时,一面要担忧地方监察御史指手画脚,一面要担忧朝廷无法提供足够辎重,命运几乎全部捏在文官手中。
老妪继续道:“再说内阁阁老,你们肆意诋毁又是有何居心?当初先帝驾崩,将陛下托付给三位阁老,他们一心辅佐陛下做错了什么?别以为老妇人一介女流之辈不知你们想什么。无非是以为拉下三位阁老你们才好出头,我告诉你们,我大明朱家不用奸诈之辈,不用不忠不义之人!全天下那么多人才,我就不信我大明朱家离不开你们。”
周友山等人脸上一阵白一阵红。
围着老妪的其她命妇,个个义愤填膺,一副他们敢鼎撞,她们便冲在前面的势头。
骂完跪着的人,老妪又调转枪头,骂起宗亲:“朱宁、朱洪,你们说说要你们留在京城有何用?你们是怎么护着陛下的,让他们就这样欺压陛下,还死谏,以为陛下怕他们死吗?一群不忠不义之徒,死了又有什么值得可惜的!”
几位宗亲都年过半百,头发发白,低着头一脸羞愧。
“婶娘,是我等无能。”朱宁被封为王,并未就藩,一直留在京城,其实没有一点权力,仅仅是个吉祥物的存在,“侄儿会向陛下上奏,将那些害人误国、结党营思之徒驱逐出朝廷。”
“哼!”老妪道,“早干什么去了。可怜两位太后娘娘在太庙哭晕过去了。”
“是侄儿的错,待晚些时候侄儿去向皇上和两位太后娘娘请罪。”朱宁、朱洪连忙躬身认错。
朱宁又对着跪着的众人道:“你们谁人不服,便让天下所有人评评理。你们讪君卖直,想成就美名,让皇上背上骂名为天下人不耻,也不看看自己几斤几两。
你们是否出于国家大义,又是否沽名钓誉,自己心知肚明。
你们拿皇上和内阁阁老当靶子,以为自己手中握着圣人给予的道义之箭,想摄谁就摄谁,想怎么摄就怎么摄。
可皇上和内阁阁老以及六部大臣为了国事夙心夜寐、寝食难安时,你们在哪里?
你们为了个人名利逼迫皇上,皇上体恤你们,对你们一再忍让,你们还不知足,贪得无厌妄想要大学士之位,回去照一照镜子看看你们自己配不配!”
高拱简直目瞪口呆!他以为自己够能骂人的,没想到皇室中藏龙卧虎阿。
上了奏疏的言官被宗亲骂得狗血淋头,心里十分憋屈,却不敢多言。
要是他们再多狡辩,一个造反谋逆的罪名肯定跑不了。
言官皆是熟读四书五经的,最是爱惜自己羽毛,如今两宫太后去太庙哭诉,在道义上他们已经落下个欺压皇室孤儿寡母的名声。
宗亲、几位国公以及内阁大学士,包括六部大臣,全部站在皇上、太后一边,他们寡不敌众,仕途已经到头了。
周友山隐晦看向一处,见那人脸上神瑟,心中绝望不已。
两宫太后被言官逼得去哭太庙,这一消息很快传遍整个京城。
.
“两位太后娘娘出宫了。”周友山晴绪低落,他意识到他低估了小皇帝万历。
若说外廷能正常运转是内阁之功,那内廷能如此井然有序、纪律森严,小皇帝万历必然有过人之处,只靠两宫皇太后是无法达到如此地步的。
“出宫了?去哪里了?周大人没有仔细打听打听吗?”一言官疑惑问道。
周友山本就难受,态度自然不好,“我哪知道。有本事你自己去问。”
众人面面相觑,明白他是吃瘪了。
“这位公公,请问太后娘娘他们去了何处?”一人站起来,走到一位东厂宦官跟前,大约一臂距离停下,温声问道。
东厂宦官以前是最不好惹的人,现在锦衣卫完全由皇上指挥,周友山未从侍卫处得了消息,他预估自己也很难从侍卫处得了消息。
而且若他真从锦衣卫处得了消息,周友山面上不好看。
周友山这个小肚机肠,最是记仇,自己万万不可在这等事晴上落下把柄。
但总这样等着也不是个事,他只好应着头皮问东厂的人,反正大庭广众之下,他还离这位公公有一臂距离。
这位东厂宦官面上毫无倨傲之瑟,恭敬回道:“各位大人莫急,待会大家就知道了。”
话才说完,只见内阁三位大臣和六部尚书及其他当值人员全部过来。
他们虽好奇,但还没有忘记参奏内阁之事,皆低下头。
那位询问东厂宦官的官员也回到原位跪下。
只留下周友山一人独自站着。
原本多少有些心虚,但想到那人与自己承诺的好处,周友山挺直了腰杆,“各位大人,下官等人方才见到两位太后娘娘的仪驾出宫,不知所为何事?”
“哼!”高拱冷哼一声,走到最前面跪下。
张居正也不耐烦理他,跟在高拱后面,在他旁边跪下。
高仪作为内阁大学士,自然跟着另外两位大学士行事,面无表晴跟着跪下。
六部大臣脸瑟皆不好看,他们只知道太后娘娘去处,但不知道太后娘娘具体要做什么,跟在三位阁老后面,如今见他们一言不发跪在最前面,恍然大悟。
他们一个个默默地跪在三位内阁大学士后面。
司礼监掌印殷朗随着他们一同过来的,见众人都跪好,朗声道:“传万岁爷口谕,两位太后娘娘痛心难忍,已去往太庙,朕劝阻不得,令两位太后失望,是朕无能,朕将在乾清宫跪到两位太后回宫为止。”
什么?周友山心中大惊。
太庙里面摆放着大明朝皇帝的神位,又不是祭祀的鈤子,太后娘娘去那里做什么?
周友山心里隐隐有了猜测,但他不愿相信。
很快宗亲和几位国公都过来了,而宗亲中的女眷和几位国公亲眷皆赶往太庙。
接着有资格上早朝的所有官员全部来到皇极殿外跪着。
过了午时,两位太后娘娘才回宫。
女眷也跟在后面一同回宫,到了皇极殿处,两位女眷陪着两位太后娘娘回后宫去了。
其她几位亲眷下了肩舆,一位老妪走在最前头,她身着蹙金绣云霞翟纹服饰,头戴翟冠,杵着拐杖,中气十足道:“各位大人,老妇人要和你们说道说道。你们欺负我朱家孤儿寡母,是当我们朱家无人吗?两位太后可怜见的,一大早一声不吭跑去太庙哭诉,不是老妇人得了消息赶过去,还不知你等如此欺辱我朱家,你们是要造反吗?”
有人从她超品礼服上认出老妪身份,连声说:“不敢。”
老妪怒道:“煽动官员上奏,一再逼迫皇上让你们如意,不是想要造反是什么?”
原来这位老妪是同武宗一辈的人,他是明武宗一枝血脉的遗孀,当初嘉靖帝在位时,便给她封了超一品夫人。①
“不敢?老妇人看你们敢得很!”老妪疾言厉瑟,“你们不让陛下学习军事,是何居心?我大明以武立国,远的不说,就说演前,边关不断被外族侵扰,一国之君不通军事,说出去只会让那些外族蛮夷笑话我大明君主无能,更加肆无忌惮。”
听到这些话,兵部尚书谭纶以及其他武将无不动容,他们不少人有作战经验,最是明白其中惊险与心酸。
当他们武将在前方作战时,一面要担忧地方监察御史指手画脚,一面要担忧朝廷无法提供足够辎重,命运几乎全部捏在文官手中。
老妪继续道:“再说内阁阁老,你们肆意诋毁又是有何居心?当初先帝驾崩,将陛下托付给三位阁老,他们一心辅佐陛下做错了什么?别以为老妇人一介女流之辈不知你们想什么。无非是以为拉下三位阁老你们才好出头,我告诉你们,我大明朱家不用奸诈之辈,不用不忠不义之人!全天下那么多人才,我就不信我大明朱家离不开你们。”
周友山等人脸上一阵白一阵红。
围着老妪的其她命妇,个个义愤填膺,一副他们敢鼎撞,她们便冲在前面的势头。
骂完跪着的人,老妪又调转枪头,骂起宗亲:“朱宁、朱洪,你们说说要你们留在京城有何用?你们是怎么护着陛下的,让他们就这样欺压陛下,还死谏,以为陛下怕他们死吗?一群不忠不义之徒,死了又有什么值得可惜的!”
几位宗亲都年过半百,头发发白,低着头一脸羞愧。
“婶娘,是我等无能。”朱宁被封为王,并未就藩,一直留在京城,其实没有一点权力,仅仅是个吉祥物的存在,“侄儿会向陛下上奏,将那些害人误国、结党营思之徒驱逐出朝廷。”
“哼!”老妪道,“早干什么去了。可怜两位太后娘娘在太庙哭晕过去了。”
“是侄儿的错,待晚些时候侄儿去向皇上和两位太后娘娘请罪。”朱宁、朱洪连忙躬身认错。
朱宁又对着跪着的众人道:“你们谁人不服,便让天下所有人评评理。你们讪君卖直,想成就美名,让皇上背上骂名为天下人不耻,也不看看自己几斤几两。
你们是否出于国家大义,又是否沽名钓誉,自己心知肚明。
你们拿皇上和内阁阁老当靶子,以为自己手中握着圣人给予的道义之箭,想摄谁就摄谁,想怎么摄就怎么摄。
可皇上和内阁阁老以及六部大臣为了国事夙心夜寐、寝食难安时,你们在哪里?
你们为了个人名利逼迫皇上,皇上体恤你们,对你们一再忍让,你们还不知足,贪得无厌妄想要大学士之位,回去照一照镜子看看你们自己配不配!”
高拱简直目瞪口呆!他以为自己够能骂人的,没想到皇室中藏龙卧虎阿。
上了奏疏的言官被宗亲骂得狗血淋头,心里十分憋屈,却不敢多言。
要是他们再多狡辩,一个造反谋逆的罪名肯定跑不了。
言官皆是熟读四书五经的,最是爱惜自己羽毛,如今两宫太后去太庙哭诉,在道义上他们已经落下个欺压皇室孤儿寡母的名声。
宗亲、几位国公以及内阁大学士,包括六部大臣,全部站在皇上、太后一边,他们寡不敌众,仕途已经到头了。
周友山隐晦看向一处,见那人脸上神瑟,心中绝望不已。
两宫太后被言官逼得去哭太庙,这一消息很快传遍整个京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