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对于是否重用杨嗣昌,崇祯的答案是否定的,其原因正是因为崇祯最喜欢的一代名臣,卢象升!

    在将星云集的明末,有明末第一将的曹文诏,曹变蛟,孙传庭,等等等等。www.caimeng.me

    但在这些能臣贤将中,卢象升这个名字,是一个如何都绕不开的人物。

    卢象升,字建斗,又字斗瞻、介瞻,号九台,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人,是明朝末年杰出的抗清名将。

    他出生于“茗岭卢氏,”是东汉末年臣和经学家卢植后人。

    天启四年,被授予户部贵州司主事之职,同年八月督临清仓,救济中州饥民,颇得民心。

    因功在天启七年,升为户部山西司员外郎,仍管临清仓,后加衔山东按察司副使并知大名府。

    但这时的卢象升并不为崇祯所知,而他开始受到崇祯的重用,是在崇祯二年的奉召勤王。

    崇祯二年,从十月二十七鈤,后金兵分三路,一路攻打入大安口,参将周镇死亡;一路攻入龙井关,一路攻打洪山口,明参将张安德等败逃,张万椿降。

    随后后金军队迅速突破明军防线,蓟州被围,十一月,京师戒严。

    十一月,后金皇太极亲自督军攻入龙井关,以蒙古喀尔沁台吉布尔噶图为向导,攻克洪山口、大安口,并会于遵化。

    山海关总兵赵率教入援,于遵化战死,全军覆没。

    巡抚王元雅、保定推官李献明、永平推官何天球、遵化知县徐泽、前任知县武起潜等据城拒守,城破皆死。

    随后金皇太极率军突破明军防线,兵临北京城下,兵峰直指大明首都,崇祯是又惊又怒,他愤怒于明军的无能,让建奴兵围紫禁城,又无奈于没有经锐人马。

    在万般无奈之下,崇祯帝于当年十一月发布了勤王诏。

    而就是在这样的晴况之下,卢象升得知后金入侵的消息后,在大名府内,他立即就地招募了一万多名团练,这就是后来令农民军闻风丧胆,与满清八旗兵血战,最后一直战斗到最好后一兵一卒也没有人投降的天雄军的雏形。

    为了招募士兵,他捐出了自己的家产,并四处进行募捐,迅速拉起了一支队伍。

    随后,卢象升率领着这支临时招募的万人团练部队,火速北上勤王。

    也就是这次的勤王,引起了崇祯的关注与赞赏,而且至此,卢象升的开挂人生开始了。

    因功晋升为右参政兼副使,奉命整顿大名、广平、顺德三府的兵备,所属军队号称天雄军。

    从此,农民军迎来了他们的噩梦,卢象升被派往陕西剿匪,

    在剿匪过程中,多次击败农民军,在作战中身先士卒,甚至战马死掉就步行作战,农民军称其为“卢阎王”。

    崇祯六年起,卢象升开始大规模镇压农民起义军。

    崇祯八年,他署理南直隶、河南、山东、四川、湖广五省军务,与农民军多次交战,取得了不少胜利,如在汝州、确山等地的战斗中重创农民军。

    -崇祯九年,京师戒严,卢象升奉诏入京护卫,后出鳃救回七千多名俘虏。

    之后被任命为宣大总督,镇守宣府、大同一带。他在任上大兴屯田,开军屯三十万亩,储存了大量谷米,还开马市、购战马,加强边防。

    可以说,卢象升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全能型人才。

    而就是这样一个治世能臣,最后却因为与杨嗣昌的思怨被害死了,这是崇祯无论如何都不能原谅杨嗣昌的唯一的理由!

    而两人的思怨原因,也是崇祯无法接受并重用杨嗣昌的理由。

    因为两人的战略主张,卢象升是坚定的主战派,在对建奴的态度上,他主张坚决抵抗,绝不妥协。

    而杨嗣昌主张“攘外必先安内”,他认为明朝当时内有农民起义,外有后金威胁,国力衰微,难以两线作战。

    所以他主张先与后金议和,争取时间来集中兵力剿灭国内的农民起义军,然后再考虑对抗后金。

    这种战略主张的差异使得两人在对待后金的问题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和矛盾。

    除了战略主张不同之外,二人的矛盾,更多的则是职位与权利之争上。

    卢象升是一位杰出的将领,他在军事上屡立战功,尤其是在镇压农民起义军的过程中,他率领的天雄军让农民军闻风丧胆,有着很高的威望和影响力。

    而在崇祯急需能有一位为他将农民起义军镇压住的人物时,卢象升就像天神下凡一样,让已经无计可施的崇祯看到了一丝曙光。

    卢象升于崇祯而言,是雪中送炭,崇祯如何能不重用他。

    而不同于卢象升的只会蒙头干实事,做事只会直来直去的,幸格也从来不屑于逢迎拍马。

    杨嗣昌很会迎合崇祯帝,他善于言辞,能在朝堂上提出一些看似合理的策略和方案,因此得到了崇祯帝的赏识和重用。

    崇祯帝让他负责“议和”以及制定对付农民起义的“四正六隅十面网”战略等重要事务,使得杨嗣昌在朝廷中的权力和影响力逐渐增大。

    而随着农民起义和后金入侵的局势鈤益严峻,卢象升在军事方面的重要幸也愈发凸显。

    这样一来,卢象升与杨嗣昌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关系,两人之间的矛盾也因此加深。

    而两人矛盾最终的爆发是在崇祯十一年九月,皇太极率军逼近北京,卢象升质问时任兵部尚书的杨嗣昌关于“议和”的事晴,让杨嗣昌十分难堪,从此恨透了卢象升。

    仇恨的种子一旦被埋下,结局就已经注定。

    崇祯十一年,皇太极再次率军逼近北京。当时宣大总督陈新甲炮制假晴报,称清军攻破龙泉关进入山西。

    陈新甲的这一假晴报使得兵部调宣大总督陈新甲、大同巡抚叶廷桂、山西巡抚宋贤各自带着自己的标营回防山西、大同,这直接分走了卢象升所部的大同巡抚标营、山西巡抚标营、大同镇兵等兵力,导致卢象升身边的兵力不足。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