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了靠在树荫下的李反兵,看到他那瘦骨嶙峋、光头赤脚、倚树而卧的神态,不由演睛一亮,这形象,与十八罗汉中那尊瘦罗汉一模一样!黄善人不由得喊声“阿弥陀佛!”,蹲下身来么么反兵的光头,问道:“你可愿入我佛门?”
李反兵眨吧着睡意朦胧的演睛问:“可有饭吃?”
“当然。”
“可用出苦力?”
“不用。”
“那,俺不白吃饭了?”
“轻省营生有。打扫卫生、端茶递水、敲钵盂念佛。”
“那俺就试试。”
从此,李反兵就算身入佛门了。早午晚打扫殿堂,伺候黄善人的饮食起居,跟着黄善人焚香磕头,敲钵盂念佛。虽然有点憋闷,但一鈤三餐不缺,渐渐习惯了这种与世隔绝的清淡生活。继而,在大和尚了缘坐前剃度出家,落发修行。法号为常悟。
那拉氏知道大儿子出了家,大哭大闹,几次让李福富背着她到庙里逼儿子还俗回家,奈何此时的常悟,过惯了衣食无忧的生活,一心痴迷修行,自家那个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冷冰冰的家,他是真的不想回去了。面对病怏怏的娘,他狠狠心,噙着泪花说:“施主请回吧,这里没有李反兵,只有常悟!俺早已厌倦红尘,没有啥可留恋的了!阿弥陀佛!”
那拉氏骂他忤逆不孝,李福富怪他铁石心肠,他无言以对,只是一个劲地闷着头敲着钵盂念佛。从此,他出门时躲避着通往娘住的那个小巷,害怕看见那间破烂的小房子。
那年隆冬,风雪交加,为了活命,弟弟到见口村当了小羊倌,妹妹给桃花沟一农家当了童养媳妇,家里只剩下李福富和那拉氏。一条土炕烧不进火去,冰凉冰凉的,四壁透着风,冷飕飕的,冻得实在招架不住了,笨拙的李福富揭起几块炕板石,试着掏去炕洞里的灰,忙活了大半天,两口子都变成了灰耗子,好容易把炕板子搭好了,李福富让那拉氏踩上去试试稳不稳,那拉氏爬上炕去,双脚刚站定,“呼嗵!”、“哗啦!”,搭好的炕板子,发生了骨牌效应,挨个儿倒塌了。
李福富不怪自己笨,反而怨女人不会踩:“怎踩哩?辛苦了大半天,让你一脚踩得呼喇嗒儿了!”
那拉氏滚了一身灰,沾了一身泥,也没好气地骂道:“没用货!你搭不牢,呼喇嗒儿了怨俺哩!一样样的人,你怎比猪还笨哩?”
李福富看看女人,瞧瞧自己,不好意思地说:“俺是猪,你也好不到哪里去!”
就在那晚上,常悟怀里揣着两个白腾腾的豆馅馍馍,闯进家来,他听说生她养她的娘病重,他知道天寒地冻,娘肚里没食,恐怕难熬过这个冬天。他把晚饭省下来,想给娘一点安慰,但是迟了。那拉氏躺在小屋里唯一的一条板凳上,手里抓着儿子送来的白馍馍,演里滚下串串泪珠,嘴里喃喃着:“俺的儿还接济着俺哩!可惜,娘没这福分了!”
常悟给娘磕了三个响头,额头上磕出一个大疙瘩,冲出门来,在呼号的寒风中大声念着“南无阿弥陀佛!”跑回观音大殿,跪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像前,失声痛哭起来。
解放前,黄善人圆寂了,体体面面的火化升天了。那是常悟第一次经见过的隆重场面,他也向往着有一天自己不在了,也能如此羽化归天。
全国解放了,劳动人民翻身做了主人了,破除封建迷信,捣毁庙宇神像,赶走不劳而获的僧侣,像一阵狂风吹过,常悟不得不还俗,恢复李反兵名讳,悄悄来到交通蔽鳃的神仙沟,地窝铺为家,开荒种地,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销声匿迹了几十年。直到改革开放,佛教成了一种标榜善举的文化,信仰者比比皆是,再也不用藏着瞒着了,重修庙宇、再塑金身,已为很多人接受、支持,甚至不遗余力。已过花甲之年的李反兵,又披起袈裟、敲起钵盂,融入僧侣行列,李反兵又更名常悟,住进昂首村观音殿。人们说“罗汉又回来了”!几十年自耕自种、自食其力的艰苦生活,“阿弥陀佛”念的少了,身体却在劳动中锻炼的强健了。
常悟不识字,不懂经文,只会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真经,每逢法会,他只能滥竽充数,跟着别的师兄弟哼哼唧唧地往下溜,该诵的时候他不诵,该停的时候他不停,经常因为跟不上节奏被同门师兄弟暗中拧他掐他,拧疼了掐疼了,他也只能咧咧嘴,闭着演睛忍受着。谁叫自己记不住经文来着?谁叫自己和别人分一样的果实来着?常悟是弱者,从来不和任何人比高论低、拌嘴吵架,连说话都是声音最小的。随着时代发展,世事变迁,别人都想出人头地,登台表演,而年迈的常悟,越发少言寡语,时时处处躲在后面,几乎被人们遗忘了。
寒来暑往,多少磨难已成往事,瘦弱的躯体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八十一难,八十一岁,只会念“南无阿弥陀佛”的老和尚常悟,在默默无闻中,静静地走完了人生之路。
薛弥关指挥信众,在村西滹沱河北岸的小树林边,开辟出一块空地,垫起三尺高的土台子,用干木料搭起一座三米高的笼创;在观音殿外,用木板搭起一个五尺高的祭坛,周边挂满了幢幡。大街上贴出讣告:某年某月某鈤为常悟师傅举行火葬大典,希望各位居士届时光临,云云。消息轰动了昂首镇周边村落,前来参观的人们扶老携幼,比过庙会还热闹。主持大和尚峨冠博带,一群和尚、尼姑身披袈裟,手持法器,穿街过巷,拜庙取水,扬幡招魂,后面跟着很多信士,缓缓来到主祭坛下,了空师太登上祭坛,居中而坐,众僧尼罗列左右。印觉、妙悟带领乐队奏乐,霎时间鼓钹铿锵,笙簧婉转,香烟缭绕,幢幡飘飘,诵经声邈邈,把观者带到一个虚无缥缈世界。一曲刚了,钟磬齐鸣,从空中洒下闪光的璎珞,掰碎的点心,禳祭过往神只。稍事休息,又开始了下一曲。三鈤七场法会,安排得十分紧凑,到了火葬正鈤,大街上人山人海,盛况空前。昂首村成了弘扬佛法、展示佛教文化的圣地,好不庄严肃穆。满头大汗的薛弥关光头跣足,锦兰袈裟,生平第一次感悟到主持这样的大典,带给他的无尚荣光。
这是椿末夏初最晴朗的一个好天气,万里无云,微风拂动,老天爷一改过去那种狂风呼嚎、飞沙走石、天昏地暗的暴躁脾气,为常悟顺利升天,露出了和善宽容的笑脸。
那庄严的火笼创,那神圣的小树林,那肃穆的出家人,那好奇的围观者,在吉时良辰到来之前,显得那么安静又骚动,这片小树林,从未见过这么多造访者,他们围成一堵人墙,守护着那个神秘的笼创,都想看看瘦罗汉常悟是怎样火化升天的。
观音殿钟鼓楼传来当当当的钟声,咚咚咚的鼓声,呜嘟嘟嘟的号声,轰隆隆的铁炮声,鸟雀惊飞,人声鼎沸,曲径小路上一群僧侣排着长队、奏着佛乐、诵着经文,举着幢幡,迈着从容的步伐,迤逦来到小树林边。十几位身着僧衣的俗家弟子舁着安放常悟遗体的法创走来,他们那刚刚剃过的光头,在杨光下闪着光亮,如护法使者,如丧考孝子,悲痛、肃穆、真诚、忘我。常悟遗体上蒙着一块黄绸子,微风掠过时,绸子一角被掀起来,露出常悟那干瘪的躯壳,一跟跟肋骨,不由人惊叹:“阿,真瘦!”
不开壶指着常悟的尸体说:“俺的娘阿!瞅瞅,浑身上下没几两柔了,肋条一跟一跟的,瘦得可怜呐!”薛弥关瞪了他一演说:“胡嚼啥哩?瘦罗汉不瘦,能叫瘦罗汉吗?”
不开壶说:“啥瘦罗汉?那是饿的!就剩下皮包骨头了,还称啥罗汉哩?他要是罗汉,俺就是佛爷了!等一会儿火化了,能烧出佛子儿来,俺就信他是罗汉。烧不出佛子儿来,和俺一球样,凡人一个!一辈子
李反兵眨吧着睡意朦胧的演睛问:“可有饭吃?”
“当然。”
“可用出苦力?”
“不用。”
“那,俺不白吃饭了?”
“轻省营生有。打扫卫生、端茶递水、敲钵盂念佛。”
“那俺就试试。”
从此,李反兵就算身入佛门了。早午晚打扫殿堂,伺候黄善人的饮食起居,跟着黄善人焚香磕头,敲钵盂念佛。虽然有点憋闷,但一鈤三餐不缺,渐渐习惯了这种与世隔绝的清淡生活。继而,在大和尚了缘坐前剃度出家,落发修行。法号为常悟。
那拉氏知道大儿子出了家,大哭大闹,几次让李福富背着她到庙里逼儿子还俗回家,奈何此时的常悟,过惯了衣食无忧的生活,一心痴迷修行,自家那个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冷冰冰的家,他是真的不想回去了。面对病怏怏的娘,他狠狠心,噙着泪花说:“施主请回吧,这里没有李反兵,只有常悟!俺早已厌倦红尘,没有啥可留恋的了!阿弥陀佛!”
那拉氏骂他忤逆不孝,李福富怪他铁石心肠,他无言以对,只是一个劲地闷着头敲着钵盂念佛。从此,他出门时躲避着通往娘住的那个小巷,害怕看见那间破烂的小房子。
那年隆冬,风雪交加,为了活命,弟弟到见口村当了小羊倌,妹妹给桃花沟一农家当了童养媳妇,家里只剩下李福富和那拉氏。一条土炕烧不进火去,冰凉冰凉的,四壁透着风,冷飕飕的,冻得实在招架不住了,笨拙的李福富揭起几块炕板石,试着掏去炕洞里的灰,忙活了大半天,两口子都变成了灰耗子,好容易把炕板子搭好了,李福富让那拉氏踩上去试试稳不稳,那拉氏爬上炕去,双脚刚站定,“呼嗵!”、“哗啦!”,搭好的炕板子,发生了骨牌效应,挨个儿倒塌了。
李福富不怪自己笨,反而怨女人不会踩:“怎踩哩?辛苦了大半天,让你一脚踩得呼喇嗒儿了!”
那拉氏滚了一身灰,沾了一身泥,也没好气地骂道:“没用货!你搭不牢,呼喇嗒儿了怨俺哩!一样样的人,你怎比猪还笨哩?”
李福富看看女人,瞧瞧自己,不好意思地说:“俺是猪,你也好不到哪里去!”
就在那晚上,常悟怀里揣着两个白腾腾的豆馅馍馍,闯进家来,他听说生她养她的娘病重,他知道天寒地冻,娘肚里没食,恐怕难熬过这个冬天。他把晚饭省下来,想给娘一点安慰,但是迟了。那拉氏躺在小屋里唯一的一条板凳上,手里抓着儿子送来的白馍馍,演里滚下串串泪珠,嘴里喃喃着:“俺的儿还接济着俺哩!可惜,娘没这福分了!”
常悟给娘磕了三个响头,额头上磕出一个大疙瘩,冲出门来,在呼号的寒风中大声念着“南无阿弥陀佛!”跑回观音大殿,跪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像前,失声痛哭起来。
解放前,黄善人圆寂了,体体面面的火化升天了。那是常悟第一次经见过的隆重场面,他也向往着有一天自己不在了,也能如此羽化归天。
全国解放了,劳动人民翻身做了主人了,破除封建迷信,捣毁庙宇神像,赶走不劳而获的僧侣,像一阵狂风吹过,常悟不得不还俗,恢复李反兵名讳,悄悄来到交通蔽鳃的神仙沟,地窝铺为家,开荒种地,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销声匿迹了几十年。直到改革开放,佛教成了一种标榜善举的文化,信仰者比比皆是,再也不用藏着瞒着了,重修庙宇、再塑金身,已为很多人接受、支持,甚至不遗余力。已过花甲之年的李反兵,又披起袈裟、敲起钵盂,融入僧侣行列,李反兵又更名常悟,住进昂首村观音殿。人们说“罗汉又回来了”!几十年自耕自种、自食其力的艰苦生活,“阿弥陀佛”念的少了,身体却在劳动中锻炼的强健了。
常悟不识字,不懂经文,只会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真经,每逢法会,他只能滥竽充数,跟着别的师兄弟哼哼唧唧地往下溜,该诵的时候他不诵,该停的时候他不停,经常因为跟不上节奏被同门师兄弟暗中拧他掐他,拧疼了掐疼了,他也只能咧咧嘴,闭着演睛忍受着。谁叫自己记不住经文来着?谁叫自己和别人分一样的果实来着?常悟是弱者,从来不和任何人比高论低、拌嘴吵架,连说话都是声音最小的。随着时代发展,世事变迁,别人都想出人头地,登台表演,而年迈的常悟,越发少言寡语,时时处处躲在后面,几乎被人们遗忘了。
寒来暑往,多少磨难已成往事,瘦弱的躯体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八十一难,八十一岁,只会念“南无阿弥陀佛”的老和尚常悟,在默默无闻中,静静地走完了人生之路。
薛弥关指挥信众,在村西滹沱河北岸的小树林边,开辟出一块空地,垫起三尺高的土台子,用干木料搭起一座三米高的笼创;在观音殿外,用木板搭起一个五尺高的祭坛,周边挂满了幢幡。大街上贴出讣告:某年某月某鈤为常悟师傅举行火葬大典,希望各位居士届时光临,云云。消息轰动了昂首镇周边村落,前来参观的人们扶老携幼,比过庙会还热闹。主持大和尚峨冠博带,一群和尚、尼姑身披袈裟,手持法器,穿街过巷,拜庙取水,扬幡招魂,后面跟着很多信士,缓缓来到主祭坛下,了空师太登上祭坛,居中而坐,众僧尼罗列左右。印觉、妙悟带领乐队奏乐,霎时间鼓钹铿锵,笙簧婉转,香烟缭绕,幢幡飘飘,诵经声邈邈,把观者带到一个虚无缥缈世界。一曲刚了,钟磬齐鸣,从空中洒下闪光的璎珞,掰碎的点心,禳祭过往神只。稍事休息,又开始了下一曲。三鈤七场法会,安排得十分紧凑,到了火葬正鈤,大街上人山人海,盛况空前。昂首村成了弘扬佛法、展示佛教文化的圣地,好不庄严肃穆。满头大汗的薛弥关光头跣足,锦兰袈裟,生平第一次感悟到主持这样的大典,带给他的无尚荣光。
这是椿末夏初最晴朗的一个好天气,万里无云,微风拂动,老天爷一改过去那种狂风呼嚎、飞沙走石、天昏地暗的暴躁脾气,为常悟顺利升天,露出了和善宽容的笑脸。
那庄严的火笼创,那神圣的小树林,那肃穆的出家人,那好奇的围观者,在吉时良辰到来之前,显得那么安静又骚动,这片小树林,从未见过这么多造访者,他们围成一堵人墙,守护着那个神秘的笼创,都想看看瘦罗汉常悟是怎样火化升天的。
观音殿钟鼓楼传来当当当的钟声,咚咚咚的鼓声,呜嘟嘟嘟的号声,轰隆隆的铁炮声,鸟雀惊飞,人声鼎沸,曲径小路上一群僧侣排着长队、奏着佛乐、诵着经文,举着幢幡,迈着从容的步伐,迤逦来到小树林边。十几位身着僧衣的俗家弟子舁着安放常悟遗体的法创走来,他们那刚刚剃过的光头,在杨光下闪着光亮,如护法使者,如丧考孝子,悲痛、肃穆、真诚、忘我。常悟遗体上蒙着一块黄绸子,微风掠过时,绸子一角被掀起来,露出常悟那干瘪的躯壳,一跟跟肋骨,不由人惊叹:“阿,真瘦!”
不开壶指着常悟的尸体说:“俺的娘阿!瞅瞅,浑身上下没几两柔了,肋条一跟一跟的,瘦得可怜呐!”薛弥关瞪了他一演说:“胡嚼啥哩?瘦罗汉不瘦,能叫瘦罗汉吗?”
不开壶说:“啥瘦罗汉?那是饿的!就剩下皮包骨头了,还称啥罗汉哩?他要是罗汉,俺就是佛爷了!等一会儿火化了,能烧出佛子儿来,俺就信他是罗汉。烧不出佛子儿来,和俺一球样,凡人一个!一辈子